

中新網10月29日電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29日表示,從2015年起,全國337個城市1436個點位均開展臭氧監測,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臭氧污染雖然有所上升,但以輕度污染為主,總體處于可防可控狀態。
29日上午,生態環境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通報近期重點工作進展情況。
劉友賓介紹,不久前生態環境部公布了9月和1-9月份全國空氣質量,部分地區出現了一些波動。生態環境部組織專家對這些情況進行了認真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受比常年同期偏高氣溫的影響,全國o3濃度同比上升,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下降。2019年9月,全國平均氣溫17.7度,比常年同期偏高1.1度,其中北京、天津、吉林、內蒙古、湖北等省市的平均氣溫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或次高水平。受高溫、較強光照影響,日間o3濃度明顯上升,導致優良天數比例下降。
初步分析顯示,2019年9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首要污染物為o3(8小時)的天數約占污染天的95%以上、23個重污染天的40%左右,其余重污染天的首要污染物為pm10,說明9月日均空氣質量主要受o3濃度影響。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o3濃度為1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3.6%,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下降14.7個百分點。
對流層(近地層)臭氧是一種典型的二次大氣污染物,人為排放的極少。地面臭氧主要來源nox和vocs在熱和太陽光作用下發生的光化學反應。在前體物nox和vocs較高的情況下,夏秋季由于溫度高、太陽輻射強容易發生臭氧污染。我國標準規定臭氧日最大8小時平均濃度為160微克/立方米,與發達國家基本相當。從2015年起,全國337個城市1436個點位均開展臭氧監測,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臭氧污染雖然有所上升,但以輕度污染為主,總體處于可防可控狀態。
其次,降水偏少和氣象條件不利,導致顆粒物濃度上升。2019年9月,京津冀地區大氣靜穩指數同比升高約50%,其中北京市靜穩指數同比升高約40%,大氣擴散能力明顯下降。特別是在2019年9月下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了持續一周以上的靜穩、高濕和逆溫天氣,導致污染物的持續累積和轉化。
劉友賓介紹,針對上述情況,生態環境部下一步將推動以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以nox和vocs為重點的多污染物協同減排,積極推進產業、能源、運輸和用地結構的優化調整。
劉友賓秋表示,冬季已來臨,氣溫下降,o3污染水平下降。特別是進入采暖季后各類污染物的排放強度將進一步增加,氣象條件轉差,pm2.5成為決定環境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對重點行業采取差異化分級管控等措施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以抵消采暖排放增加和不利氣象條件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