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大力發揚斗爭精神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張永利
(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對立面的統一體,都包含著矛盾。矛盾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爭性,它們一方面互相排斥、互相斗爭、互相否定,另一方面又互相依存、互相聯結、互相轉化。在對立面的同一和斗爭兩大屬性中,同一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斗爭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斗爭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基本形式和手段,是對人的創新實踐和糾錯實踐的概括和反映。所以,馬克思主義者從不諱言斗爭。
從歷史經驗看,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國際工人運動的產生和發展、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和發展,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都充滿著斗爭的艱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既然斗爭是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普遍現象和我們取得勝利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當代共產黨人就要積極投身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實踐,切實做到“四個自覺”:自覺經受嚴格的思想淬煉,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夯實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思想根基;自覺經受嚴格的政治歷練,堅持在重大斗爭、艱苦斗爭中磨礪,越是困難大、矛盾多的地方,越是形勢嚴峻、情況復雜的時候,越要去練膽魄、磨意志、長才干;自覺經受嚴格的實踐鍛煉,堅持深入實際,勇于擔當、攻堅克難,主動參與各種斗爭實踐,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劍,在矛盾沖突面前敢于迎難而上,在危機困難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風邪氣面前敢于堅決斗爭;自覺講求高超的斗爭藝術,遵循斗爭規律,注重斗爭策略,確保斗爭效果。只有真正懂得并科學運用了斗爭的客觀規律,才能牢牢掌握斗則必勝的斗爭主動權。
(二)
現在,我國發展正處于各種風險挑戰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歷史時期,面臨的重大斗爭越來越多,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港澳臺工作、外交工作、黨的建設等方面都有,而且會越來越嚴峻復雜。
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綠色發展也是一場偉大斗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正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步入了快車道、進入了新時代,從理論上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學說,從實踐上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綠色發展,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變革就意味著斗爭,甚至是尖銳的斗爭。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持續上升,污染物總量與增量總體處于高位,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粗放型經濟、重化工業發展的慣性還很大;另一方面,我國仍然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歷史階段,客觀上資源能源需求持續旺盛,排放量增加趨勢強勁。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規性和非常規性關口,面臨的風險挑戰可想而知。為此,必須咬緊牙關,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把堅持綠色發展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排除一切干擾,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組建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加大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統籌監督管理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生態系統和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利用,組織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造林綠化工作,管理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地質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由此可見,林草事業處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先導地位,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的林草工作者更要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
(三)
做好新時代的林草工作,需要更為高超的斗爭藝術。林草事業既是重要的公益事業,又是重要的基礎產業,是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于一身的系統整體。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林草工作是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而搞好林草工作,又最復雜、最漫長,最 需要講求科學、尊重規律、假以時日、把握斗爭藝術和斗爭策略。
第一,要科學認識和深刻把握林草事業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生命工程的根本斗爭規律。林業和草原事業,以生命科學為主要特征和學理支撐,以林木、草、野生動植物等活的生命體和生命系統為主要研究目標和工作對象,涉及數以萬計、億計的物種以及物種之間的復雜聯系,必須嚴格遵循有機世界與無機世界的統一規律、生命個體與生命群落之間的共生規律來采取和規范我們的管理思路、方式方法和工作手段、工作措施等。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林草工作處在第一線、最前沿,需要懂得它們復雜的內在聯系,并科學地把握和運用。
第二,要科學認識和深刻把握林草事業是一項十分龐大的系統工程的根本斗爭原則。林業和草原事業涉及的學科領域非常廣泛,林草系統結構繁雜,所包含的成分和要素錯綜多樣,從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涉及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尺度有大有小,層次有高有低,結構有優有劣,演進有快有慢,是一個永遠處于運動變化狀態的非常復雜的巨系統,其生命個體、生物群落、生態環境都存在著十分復雜的相互依存、作用和轉化關系。在面對林業和草原行業的各種直接、間接問題時,要特別注重系統科學、辯證統一的認知要求,站在客觀的、發展的、聯系的而非主觀的、靜止的、孤立的角度和高度去把握斗爭的基本原則。
第三,要科學認識和深刻把握林草事業充滿對立統一關系的根本斗爭邏輯。森林、草原、濕地、野生動植物資源包括荒漠生物都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寶貴財富,既提供豐富多樣的生態產品,又提供豐富多樣的物質產品。林業和草原本身都具有生態功能和產業功能,兩者不可偏廢,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是生命就有生命周期,到時候就得死亡,呈現出新舊代謝的向前、向上的循環性。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天然基礎,人類必須充分利用這些生態系統生產的有形產品,否則會造成生態循環的中斷和生命系統的退化,這是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國的林業和草原發展史,就是一部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在對立統一狀態下沿中間線而向兩邊不斷擺動的歷史。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科學、完整的林業觀、草原觀。只有將林業和草原事業的生態功能和產業功能統一起來才會形成完整的林草事業、大的林草事業、健康的林草事業,如果將它們分割開來甚至對立起來,在實踐中只講生態、不談產業,就會導致殘缺的林草事業、小的林草事業、不健康的林草事業。當然,我們絕不能忘了“生態優先”的大原則、大目標、大前提,我們兼顧產業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態保護。
(四)
新時代弘揚艱苦奮斗精神,也是我們在推進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的題中應有之義。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林業和草原事業也經歷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6%提高到現在的22.96%,生態產品不斷豐富,林草產業日益壯大,初步實現了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這期間,無論林業草原機構如何改變,無論林業草原事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廣大林草工作者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初心,按照黨中央賦予的職責使命,矢志不渝,不懈奮斗,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從塞罕壩、右玉、原山林場、庫布齊到八步沙“六老漢”,林草行業層出不窮的先進典型,無不體現出艱苦奮斗這一一以貫之的行業精神,成為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筆巨大精神財富。塞罕壩機械林場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例子。現在的塞罕壩林場已經成為京津冀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對于首都乃至華北的生態安全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塞罕壩林場的112萬畝人工林,是三代塞罕壩人用55年的艱苦奮斗換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塞罕壩林場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充分肯定了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感人事跡,高度贊揚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塞罕壩精神,是林草行業艱苦奮斗精神的象征和代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林草行業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就要大力弘揚以塞罕壩精神為代表的艱苦奮斗精神,用理想信念去支撐林草行業各項事業的發展,用實踐行動為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葆林草工作者艱苦奮斗的職業本色和優良傳統,以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斗爭精神和行之有效、與時俱進的斗爭本領,創造出實實在在的新的業績。
(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