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被廣泛贊譽為“地球之腎”“生命搖籃”和“物種基因庫”。鹽城已成為全國唯一擁有2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國際重要濕地、1處世界自然遺產的地級市,濕地保護地數量與等級在全國乃至世界均屬前列。作為一個在濕地上成長起來的城市,科學保護與恢復鹽城的濕地資源,維持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是鹽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近年來,為了保護濕地資源,推動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生態鹽城的發展主題,始終堅持把濕地保護和修復作為生態建市、生態立市的重要內容和行動自覺,日前發布了《鹽城市濕地保護總體規劃(2019~2030)》(以下簡稱《總體規劃》),使《總體規劃》成為鹽城市2019-2020年國際濕地城市創建的行動指南和鹽城市2019-2030年間濕地保護修復項目實施的行動綱領。記者日前就《總體規劃》的修編背景、內容和規劃意義等,采訪了有關專家,對規劃進行了解讀。
鹽城濕地呼喚長遠規劃
據了解,鹽城市境內河道水網縱橫,湖泊蕩灘密布,濕地資源極其豐富,灘涂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種類齊全,是江蘇省內濕地類型最齊全的地級市,其中近海與海岸濕地占江蘇省同類濕地總面積的53.62%,位居江蘇省首位。鹽城所保存的沿海潮間帶灘涂濕地,是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生態保護最好的海岸型濕地,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原始海岸帶之一,成為我國最大的沿海濕地自然保護區。
該區域是全球8條鳥類遷徙通道之一“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重要補給站和東北亞重要的候鳥遷徙中轉站,重要性位列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1030個保護區及候鳥棲息地之首;是目前全球丹頂鶴最大的越冬地和23種國際重要性鳥類南北遷徙的主要驛站,為丹頂鶴、黑嘴鷗、河麂、麋鹿等珍稀瀕危動物提供了寶貴的自然棲息地;支撐了17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物種的生存,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編制鹽城市濕地保護總體規劃,明確未來一定時期的濕地保護工作方向,既是認真履行《濕地公約》,承擔國際義務責任的需要,也是提高濱海濕地保護,探索國際濕地保護路徑,保障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鳥類重要棲息地乃至全球生態安全的需要。”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徐增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加強頂層設計,理順保護機制,制定詳實、可行的濕地保護規劃,既有現實的迫切性,也有歷史的必然性,可以大力彰顯鹽城‘百河水潤之城、東方濕地之都’生態特質,促使鹽城成為全球‘城市、人與濕地和諧共生’的典范。”
《總體規劃》應時而生
《總體規劃》共十一章,在濕地資源與保護管理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鹽城濕地保護管理和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明確了規劃的指導思想與目標,通過濕地保護、濕地修復、濕地科研監測與科普宣教、濕地管理、濕地文化、濕地可持續利用等六項內容的頂層設計,針對性地改善或解決鹽城市濕地保護現狀和問題,實現濕地保護的長足發展。
《總體規劃》根據濕地保護分區布局及保護目標,提出了全市濕地資源“一區兩屏七廊多節點”的保護空間格局。其中:一區為城市中心濕地區;兩屏為里下河湖蕩濕地與水源保護屏障、濱海生態安全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屏障;七廊為七條河流濕地海陸生態聯系通道;多節點為區域內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濕地保護節點。
《總體規劃》規劃期為2019年至2030年,分為近期、中期和遠期三個階段。其中近期目標是:到2020年,初步建立濕地保護管理體系,發布市級重要濕地名錄,新增一批濕地保護地,全市濕地保護率達55%以上,全市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63%以上,濕地污染占用得到遏制,監測網絡基本形成,保護管理發揮作用,科普宣教成效初顯,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明顯增強。
中期目標(2021-2025年):到2025年,健全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夯實保護管理成效,濕地保護率達67%以上,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79%以上,濕地污染威脅全部清除,科研監測水平成效顯著,濕地保護管理能力達到規范化、科學化水平,退化濕地生態功能恢復效果明顯,保護濕地意識深入人心。
遠期目標(2026-2030年):到2030年,濕地保護率達到70%以上,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82%以上,形成完善的全市多級濕地保護體系和分級管理體系,濕地保護管理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建立系統的科普宣教和科研監測體系,形成合理、可持續的濕地產業布局,探索出一條經濟發展與濕地保護雙贏的途徑,為全球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地區提供參考。
鹽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負責人花德政認為,《總體規劃》出臺適逢其時,可以強化濕地利用監督管理,提升全民濕地保護意識,提高濕地科研監測水平,為創建國際濕地城市提供保障,全面提升鹽城濕地生態系統價值,系統維護鹽城濕地生態系統健康。
《總體規劃》提升城市形象
《總體規劃》通過濕地保護小區、濕地公園等建設進一步擴大全市濕地保護率,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管理格局,建立系統完整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據了解,《總體規劃》是在對各縣(市、區)進行實地調查、調研的基礎上編制完成的,規劃建設的重點工程均是針對各地濕地保護修復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出的。
同時,也充分考慮了工程實施的可行性,已經與地方各縣(市、區)進行了多次對接,各項工程已經得到地方政府的認可。因此,以《總體規劃》作為鹽城市今后實施濕地保護、管理和可持續利用的行動指南,通過河湖水網的濕地修復工程改善全市河流水系、濱海濕地水環境質量狀況,修復濕地生態系統,改善城市濕地環境,為城市居民提供舒適宜人的生態環境,通過濕地科普宣教體系建設,激發社會關注和參與濕地保護的意愿和行動,營造人與濕地和諧共生的城市氛圍。
“《總體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可以進一步提升鹽城在國際國內的生態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促進全市濕地生態資源的有效保護和科學利用,使‘東方濕地之都’和‘百河之城’更加名副其實;再次,有利于鹽城國際濕地城市創建和申報工作更有抓手、更接地氣,讓創建工作在鹽城有聲有色有形、落地開花結果。”市創建國際濕地城市辦公室副主任湯中文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