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雨后的空氣分外清新,夷陵區龍泉鎮都市農業產業園的花園里花卉基地,幻彩繡球、大花海棠、銀葉菊開得十分熱烈,引來不少愛花的市民賞玩、選購,送往外地的運貨車也早已等候在一旁。作為龍泉都市農業的核心企業,花園里公司堅持智慧化、智能化和產業化方向,帶動了產業集群發展,舞活了夷陵“花經濟”。
“花園城市、花園小鎮建設方興未艾,家用鮮花市場持續升溫,這都為我們的花卉生產和花卉景觀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花園里公司副總經理韓鵬程介紹,基地占地200余畝,年育苗8000萬到一億株,除了花卉,還有蔬菜、茶葉等各種作物種苗,產品俏銷上海、長沙、重慶、江西等地。
花園里落戶龍泉已有5年,2019年實現產值2000萬元,未來3年,他們的目標是年產值1.5億元。定下這么高的目標,如何實現?智能化生產、全國化布局是他們最大的底氣。正在育苗溫室大棚忙碌的總經理助理張愛平告訴筆者,經過幾年摸索,苗木生產確定為播種催芽、子葉展平、快速生長、煉苗銷售四個環節,且基本實現了智能化。
在播種環節,與想象中將種子種在地里不同,筆者看到,現場有一個巨大的自動化播種機,一名工人將種植穴盤放到流水線上,自動填土、播種、澆水,短短幾分鐘,200粒種子就找到了各自的“家”。整條生產線只需3個人,一天可播種100萬粒,相比以前人工播種一天最多2萬粒,效率提高了50倍。
“這套自動化播種機是進口設備,節約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張愛平說,即使育苗用的土壤也大有講究,不是本地黃土,而是從丹麥進口的泥炭土,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保證種苗的質量,另外透氣性和吸水性更好,種子生長速度更快。“常規品種的種苗一個月即可出貨,部分特殊品種兩到三個月也可上市銷售。”
花園里公司的迅速發展也為周邊農民帶來了新的就業機會,據介紹,目前公司有固定員工30多人,同時吸納40多名周邊農戶和貧困戶就業,人均年增收3萬多元。“我們企業以打造都市農業示范基地為目標,將對整個龍泉的花卉苗木產業起到帶頭作用,形成一個現代化的都市農業圈,從而推動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韓鵬程對未來發展信心十足。
堅持抓點連線、以線帶片,龍泉鎮以青龍、法官泉、香煙寺等村為核心的花卉苗木產業集聚區已初具品牌和規模效應,目前全鎮有花卉苗木企業25家,種植面積3.5萬畝,年產值達1.6億元,為推動都市農業產業聯動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