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桂黔石漠化區地跨廣西、貴州、云南三省區,包括三省區91個縣(市、區),在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包含的縣(市、區)最多。石漠化片區大部地處云貴高原東南部及其與廣西盆地過渡地帶,石漠化面積大,是全國石漠化問題最嚴重的地區。
荒山逐漸變綠,當地貧困戶的錢包也開始鼓了起來
大石山區貧困縣要想脫貧,必須激發出當地干部群眾的干勁和精氣神
保護好生態,發展好產業,全力攻克極度貧困堡壘,以最硬的作風啃最難啃的“硬骨頭”
“石山變青山”“山清水秀生態美”……行走在廣西城鄉各地,一抹抹綠色讓人難忘,石漠化山區披上綠裝,生態紅利讓當地貧困戶錢袋子鼓了起來。
廣西是我國石漠化最嚴重的省區之一。當地發展適合石漠化山區的產業,既有效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又促進群眾脫貧增收,向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發起總攻。
荒山變綠 錢包變鼓
“祖祖輩輩在石頭縫里種玉米,不僅收成可憐,還把土地越種越薄。”提起過去的日子,廣西東蘭縣武篆鎮上圩村貧困戶羅智說。
東蘭縣地處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當地水土流失嚴重,農作物產量很低。產量越低,群眾越開荒,曾一度陷入越種越窮的困境。近年來,當地實施退耕還林,積極發展經濟林產業,走出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退耕還林后,開始種油茶,荒山漸漸變綠,原本夾雜著黃泥的溪水也變清了。”如今,羅智種了9畝油茶,在技術人員的幫助下,油茶產量逐年上升。現在每畝油茶年產值1500元左右,他家已順利脫貧。
在東蘭縣江洞油茶產業核心示范區,記者看到,連片油茶分布在群山之間,盤山而上的產業路從油茶林中穿過,種植戶正忙著為油茶施肥。
東蘭縣林業局油茶產業發展中心工程師韋孝海介紹,示范區所在地以前是荒山,零散分布著一些老油茶樹。2018年設立示范區后,政府修建產業路,幫助群眾改造和新種油茶。如今,核心區3120畝,輻射周邊7500畝林地,帶動一批群眾脫貧致富
板栗種植在東蘭縣已有400多年歷史,目前全縣板栗面積32.5萬畝。在隘洞鎮板老村的東蘭縣板栗產業核心示范區,經過嫁接后,板栗的產量大大提高。
板老村貧困戶韓建凡家有10畝板栗林,以前每畝年產板栗300斤,改造后預計今年畝產達500斤。按照每斤6元的平均收購價,收入可達3萬元。
2019年東蘭縣森林覆蓋率84.25%,林業產業已成為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縣林業局副局長石華說,全縣已形成油茶、板栗、核桃三大經濟林產業,帶動油茶生產、食品加工、冷鏈物流等發展,2019年全縣林業產業總產值達18.14億元,6.6萬余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補償和相關林業特色產業中受益。
“通過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項目,廣西的巖溶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石漠化擴展趨勢整體得到遏制。”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副局長陸志星說。
在治理過程中,各地還探索出“竹子+任豆”“任豆+金銀花”等10多種混交造林模式,共建設100多個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點,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等不起的綠色革命
東蘭縣武篆鎮拉樂村村民王有杰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他帶領拉樂村群眾種植1100多畝油茶,讓3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有了穩定收入。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廣西貧困人口數量和石漠化面積均居全國前列,地方財力又不足。石漠化片區要實現脫貧摘帽,必須激發干部群眾的干勁和精氣神。
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元力村是典型的石山村,平均海拔700多米。2018年3月,沈彥東擔任元力村第一書記后,遍訪30個村民小組44個自然屯,帶班子、謀發展、跑項目、搞產業,他每天騎著摩托車穿行于山間崖壁,半年就磨壞5雙鞋。
為發展村里油茶產業,沈彥東挨家挨戶動員,還和工作隊員湊出1萬元購買5臺挖坑機,帶領村民挖坑種油茶。望著因半個月不下雨而枯死的苗,他帶著村民一棵棵澆水,還包了輛大巴車,帶村民到外縣油茶基地學習種植技術。
元力村百姓原來種玉米收入微薄。在沈彥東的帶領下,兩年來貧困戶全部改種經濟作物。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油茶最多達2200畝,當地還發展土雞、肉牛養殖等產業,努力打造元力村品牌。
都安瑤族自治縣尚文村16平方公里內有88個山坳,其中68個居住著村民群眾。駐村第一書記吳近珍帶領群眾與石山較勁,修路、建水柜、進行危房改造,發展特色種養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帶動了101戶374人脫貧,全村貧困發生率降至2.06%。
大石山區人們的“抗爭”,也讓扶貧產業逐步發展壯大。過去3年,都安縣肉牛從9.27萬頭發展到近16萬頭,帶動貧困戶3.08萬戶11.86萬人,建成西南較大冷鏈倉儲物流中心,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形成“牛在都安養、肉在全國賣”的產業格局,2020年預計產值達18億元。
如今,通過有效推進石漠化治理和脫貧攻堅,廣西石漠化片區林下經濟、長壽養生、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這既是一場產業革命,也是一場綠色革命。”廣西壯族自治區扶貧辦有關負責人說。
做好脫貧生態兩篇文章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廣西平均每年減貧超過100萬人,目前仍有2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脫貧,660個貧困村未出列,8個貧困縣未摘帽。
廣西壯族自治區扶貧辦黨組成員、廣西外資扶貧項目管理中心主任鄧妙宏說,面對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戰役,廣西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措施。2月,圍繞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扶貧項目復工開工等方面,廣西出臺17條特殊措施,降低疫情對脫貧攻堅的沖擊。
近年來,廣西用好用足生態惠民政策,加強產業扶貧,確保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加快發展縣級“5+2”、村級“3+1”特色產業,目前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產業覆蓋率96.94%,選聘續聘生態護林員3.74萬名。未來還將持續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河池市林業局局長韋幸力說,河池年均選聘續聘1萬名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擔任生態護林員,已帶動和鞏固6.9萬人脫貧,全市森林覆蓋率71.02%。下一步還將加大生態護林員指標傾斜力度。
近日,廣西21個縣(市、區)退出貧困縣序列。作為廣西8個沒有摘帽的深度貧困縣之一,大化縣目前還有1.7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尚未脫貧。
“以最硬的作風啃下最難啃的‘硬骨頭’。”縣扶貧辦主任韋立誠說,大化縣倒排工期,將全力攻克極度貧困堡壘,在產業扶貧、基礎設施建設和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上做更多文章。(《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何偉 黃浩銘)